大腸癌已連續15年蟬聯「國人十大癌症排行」第一,但仍有許多人忽略警訊、錯過預防時間。外科醫師鍾雲霓提醒,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的警訊,而最直接的預防方法就是做大腸鏡檢查,但不需要年年做,若第一次檢查結果正常,接下來3~5年再確認一次即可。
▲ 大腸鏡不需要年年做,3~5年確認一次即可。(示意圖/shutterstock)
鍾雲霓在臉書粉專《痔瘡手術女醫師-鍾雲霓》發文指出,若排便習慣突然改變,像是「本來排便順暢的變便秘」、「本來排便穩定的變腹瀉」、「本來排便好好的,現在有便意、想排便排不出來」,可能就是腸道功能出現問題,如便秘、腸胃發炎,或是有痔瘡、大腸癌等,其中最嚴重的大腸癌所引起的排便改變,來自於活躍癌細胞對腸道的刺激,導致腸道像發炎一樣蠕動增快,造成腹瀉反覆發生,還會伴隨著帶黏液的出血,而隨著癌腫瘤團塊越長越大,最後會堵住腸道,使人從容易腹瀉變成便秘的情況。
鍾雲霓提到,大腸癌的演變過程中,常常會伴隨食欲變差、體重減輕,甚至會有不明原因的貧血,但當這些腸道症狀發生時,腫瘤細胞通常都長得很大了,因此醫師們一直提倡,不要等到「有症狀才就醫」,而是要定期做大腸相關健康檢查。
▲食欲變差、體重減輕,甚至會有不明原因的貧血都要注意。 (示意圖/shutterstock)
鍾雲霓強調,最直接預防方法就是做大腸鏡檢查,國民健康署建議, 50歲以上的國人可以考慮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,但大腸鏡並不用年年做,因為大腸長成息肉需要6~8年的時間,而息肉變壞需要2~3年的時間,所以如果做過第一次是正常的,3~5年再檢查一次就好,甚至正常了一陣子後,再拉長年限至5~8年一次,就能免除大腸癌的疑慮和風險。
鍾雲霓表示,平時最常見的排便習慣改變狀況跟腸道菌種和功能有關,建議試著高纖飲食、多喝水、觀察2週,如果狀況有所改善,就能先安個心,代表遇上的是腸道蠕動功能問題,而多攝取纖維是預防便秘、痔瘡和養好菌的根本方法,吃同樣份量的「花椰菜、菠菜、空心菜、地瓜葉」,纖維質量是「高麗菜、萵苣、娃娃菜」的2倍,若食量有限,一定要挑纖維量高的吃,才能事半功倍。
本文經外科醫師鍾雲霓臉書粉專《痔瘡手術女醫師-鍾雲霓》授權報導
更多eNews報導
高雄小港撞擊事故!小客車「當場側翻」橫躺路中間 路邊民宅衰被波及
帶癌母來台求醫!陸網紅遭爆「騙台灣人募款500萬」遊日本 本人說話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