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賴傳媒 王俊勝/綜合報導】乳癌仍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而且早期幾乎沒有症狀,讓不少人「等到有感覺時已經太晚」。醫師提醒,掌握6大警訊、自我檢查、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,才有機會守住健康關卡。
乳癌持續蟬聯台灣女性罹癌排行榜冠軍,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資料,僅次於大腸癌,發生率高居第二。不少患者直到摸到硬塊或出現異常分泌物才就醫,錯過黃金治療期。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楊牧峻指出,乳癌早期沒有明顯不適,提醒女性朋友留意身體6大徵兆,早一步發現、早一步處理。
他說明,乳癌的高危險族群包括家族有乳癌病史者、體重過重、長期接觸環境荷爾蒙或有酗酒習慣的人,尤其年齡漸長也是關鍵風險因子之一。「有些病人是因為洗澡時不小心摸到硬塊,或乳頭出現不明液體才發現異狀,這時其實病程已經展開一段時間。」
乳癌根據荷爾蒙受體(ER/PR)與HER2受體的不同,分為多種亞型,不同類型影響治療方針,也影響預後結果。早期乳癌只要及早手術、搭配適當藥物治療,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九以上;但若延誤就醫,發展到晚期,存活率恐怕降到四成以下,若是不易治療的「三陰性乳癌」族群,預後更不樂觀。
醫界近年也關注「HER2弱陽性」這類相對模糊的新型分類。過去這些患者常被歸在HER2陰性或三陰性中,導致無法使用適合藥物。今年二月,健保署有條件開放給付抗體藥物複合物(ADC),為HER2弱陽性乳癌病人帶來新的治療契機。
楊牧峻強調,目前治療乳癌不再只是「一把剪刀通殺」,從化療、電療、標靶藥物、荷爾蒙治療到免疫療法,皆需因人而異設計完整方案。「尤其晚期轉移性乳癌,選藥不能一體適用,要搭配基因檢測與病人體質作綜合判斷。」
他也提醒,符合資格的民眾一定要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(乳攝)檢查,國內研究指出,能有效降低41%的死亡率、減少晚期乳癌發生三成以上;沒達到補助資格的年輕女性,也可以透過自我檢查養成習慣,有異狀就該立刻就醫。